
蘇志杰制作的燒豬。
文/圖西江日報記者 楊永新
【人物介紹】蘇志杰,今年23歲,廣寧縣古水鎮(zhèn)人。少時跟父親學(xué)習(xí)燒豬肉,如今燒出來的豬肉品質(zhì)上乘,已達到前輩的水準,成為蘇氏家族古水燒肉第四代傳人。2017年,古水燒肉成為廣寧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蘇繼強為代表性傳承人。蘇繼強身故后,其兒子蘇志杰成為繼承人。
記者:你很年輕,對古水燒肉的歷史了解多少?
蘇志杰:其他說不上,但對于古水燒肉,我比很多成年人知道都多一些。古水燒肉曾流行于綏江一帶,以氣香、味美、皮脆、肉酥等特點而成為著名美食,是座中珍品,席上佳肴。
我聽前輩說過,早在清朝時期,古水燒肉就開始興旺。在解放初期,古水有名的食館有瑞芳樓、桃園樓、合興樓、杏林居等,他們最大的特色就是燒肉做得好。這當中,以我們蘇氏燒肉做得最有特色,當時還沒有陸路,出入古水都要乘船走水路,包括廣州、佛山等很多外地食客,為了品嘗我們的燒肉,不惜乘船幾天過來品嘗,食后還打包帶走,同時也將“古水燒肉”名氣傳播千里。
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特別是解放后,推行“公私合營″(國有化),那些當年著名的酒樓,有的被合并了,有的沒有了,只有古水燒肉的香味留存至今。
記者:古水燒肉和其它燒肉有什么不同之處?
蘇志杰:首先是原材料不同。我們主要采用廣寧洲仔鎮(zhèn)白沙出產(chǎn)的白沙豬,即是土豬,以40至60公斤為最佳,其肉嫩、瘦肉多,很適宜烤燒。
其次是腌制配料不同。配方為祖?zhèn)?,通過涂抹在豬身及腌制等步驟后,肉的味道變得更濃郁、芳香。為了軟化豬皮,還要用叉子在豬皮上“插花”,讓皮下的豬油和水份流出,防止在烤爐內(nèi)產(chǎn)生爆裂。其它燒肉就沒有我這么多功夫。
再次就是燒制不同。如今很多商家用不銹鋼爐燒烤,為趕時間,而且只用豬腩肉來燒,每天燒幾塊,可能需求量不大吧。而我采用的是傳統(tǒng)磚砌窯,爐內(nèi)是出風(fēng)口,爐外是送風(fēng)口,這是我爸爸改良設(shè)計的,高1.8米、直徑1米,用松木碳烤制,可同時吊燒4只大全豬。由于磚窯的聚熱性能好,加上火候掌握得當,燒出來的肉質(zhì)特別酥脆、爽口。而且燒全豬,味道更顯淳厚。
記者:你是如何看待“古水燒肉”這個品牌的?
蘇志杰:可以說,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會用心去呵護和發(fā)展壯大。在燒制過程中,有時難免出現(xiàn)一些瑕疵,特別在逢年過節(jié),很多人來買我們的燒肉,工作量很大,請來的工人幫忙,監(jiān)管不到位就出現(xiàn)燒焦等情況,影響了品質(zhì),那這頭豬我們就不外賣了,要么自己食用,要么處理掉,不能壞了品牌。
很多酒樓來訂我的燒豬,有的酒樓要求時間很緊,還提出多給錢,但我認為時間太趕的話,燒出來的肉質(zhì)不好,我就推掉了。還有人找到我要求合作,掛我的名堂,每月支付我費用,他們自己燒肉,我也不同意,因為他們燒出來的燒肉肯定達不到我的要求。
記者:在你這個年齡段,很多人都玩游戲或外出玩樂,你的業(yè)余時間是怎么樣的?
蘇志杰(笑笑):這是我“遺憾”的地方,對同年齡人真的是“羨慕忌妒恨”。自從接過前輩的擔子后,我?guī)缀蹙蜎]有了年輕人應(yīng)有的玩樂和游戲時間。我每天凌晨三點多就起床,張羅著燒豬,接著親自開車送貨,一直忙到上午八九點,回來后抓緊時間小睡。下午又忙著去選豬、購豬,接訂單等。晚飯后又要抓緊時間休息,準備次日凌晨起床燒豬。一年當中,只有大年初一那天暫停營業(yè),可以安心玩足一天。
后記:采訪結(jié)束后,蘇志杰請記者品嘗了他的杰作——古水燒肉。記者發(fā)現(xiàn),除了肉色漂亮,肉塊比其他燒肉都厚很多,而其它燒肉一般都會配蘸料,但古水燒肉則不用,直接入口。記者品嘗了一塊,外表焦脆,里面細嫩、甘香,即便是肥肉,也是肥而不膩。記者接連吃了五六塊,仍沒有肥膩的感覺,果然名不虛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