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楊麗娟 通訊員 楊明偉
在近期舉行的第五屆大灣區(qū)地球科學知識競賽暨全國邀請賽上,我市1名學生獲得特等獎,8名學生獲得一等獎,成績喜人。這些“地理大咖”有怎樣的學習感悟?記者采訪部分獲獎者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對學習地理充滿興趣,閱讀廣泛,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強。
據(jù)悉,第五屆大灣區(qū)地球科學知識競賽暨全國邀請賽,由廣東省科協(xié)地球科學與工程學會聯(lián)合體主辦,面向中學生的地球科學知識競賽活動。地球科學知識競賽主要考察和測驗中學生對于地質(zhì)學(含地貌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和環(huán)境科學等地球科學領域的知識和能力,旨在推進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工作,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激發(fā)廣大中學生對地球科學的興趣與熱愛,以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選拔一批地球科學青少年人才。
“這次競賽難度比較大,涉及的范圍廣,除地理學科知識外,還涉及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知識,考驗參賽者的綜合知識儲備和運用的能力。”肇慶宣卿中學九年級學生姚曉童拿下了初中組特等獎,她告訴記者,競賽對知識素養(yǎng)要求更高,參加競賽也讓她見識了更多以前沒有了解的知識,對地理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
姚曉童坦言,能拿下特等獎,主要功在平時,在日常的地理學習中,要掌握過硬的基礎知識、分析能力和學科積累。“課本的知識點一定要記住,這是關鍵,同時要學會分析整理,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姚曉童說,她閱讀廣泛,喜歡看《中國地理》《百科全書》等書籍,以及喜歡看紀錄片,增加見識和知識的儲備。
德慶縣香山中學九年級學生冉晨熙獲得初中組一等獎,他告訴記者,父母都是地理老師,從小受父母教育的熏陶,對地理充滿了興趣。“地理并不枯燥,與生活息息相關。”冉晨熙說,學習地理要結合實地考察,不能光看書本,要把書本的知識與生活中的事物相聯(lián)系,能更好的理解記憶。
每年寒暑假,冉晨熙都會跟父母出游。在去桂林旅游時,他看到的不僅是漂亮的風景,還有與地理相關的地貌構造、巖石形成等的知識。“學習地理不要刻意帶著目的去學習,而是帶著好奇和興趣去學。”冉晨熙說,他會廣泛閱讀《國家地理》等地理相關雜志,看關于生物、人與自然、人文等紀錄片,豐富知識結構和內(nèi)涵。
獲得高中組一等獎的肇慶市第一中學趙小玥告訴記者,競賽考查的內(nèi)容有地球知識、地球歷史、動物習性、天體規(guī)律、大國工程選址利弊和發(fā)展等內(nèi)容,涉及范圍廣,應用性很強,難度比較大。
“小時候常去七星巖景區(qū)游玩,看到那些奇特的地貌景觀很好奇,會問大人,也會自己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從而對學習地理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趙小玥告訴記者,學好地理就要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的現(xiàn)象,運用地理知識去解答,用地理視角認識這個世界,會發(fā)現(xiàn)地理很有意思。
“參加競賽讓我對地理更有興趣,競賽的專業(yè)性更強,了解到更多術語等。”趙小玥也給同學們提建議,平時要閱讀廣泛,學好扎實的基礎知識,要敢于報名,多看網(wǎng)上視頻了解地理競賽,做好賽前準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