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裹蒸制作技藝傳承人梁偉明揭開柊葉,裹蒸清香飄滿院落。 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攝
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第一鍋裹蒸起爐啦!大家蒸蒸日上,身體健康!”揭開鍋爐蓋,大團氤氳的霧氣騰空而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裹蒸制作技藝傳承人梁偉明從碩大的爐中撈出一串串裹蒸,喜笑顏開地將其放入碟中。裹蒸清香飄滿整個院落,引得一旁的孫女梁芷睿直流口水。
1月3日11時許,由肇慶市、端州區(qū)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lián)合端州區(qū)非遺工坊——肇慶市肥仔偉食品有限公司開展的“迎新春肇慶裹蒸制作技藝”展示活動在肥仔偉旗艦店熱鬧進行。只見,院內架設8個明火裹蒸爐,新鮮出爐的裹蒸粽米軟黏,豬肉入口即化,口味清爽,引得街坊鄰里食指大動,大家忍不住前來品嘗。
“每鍋有200多個,我們今天凌晨4時就開始煮了!”梁偉明介紹,自己和同事們架好鍋爐后,首批裹蒸已連續(xù)用猛火熬煮了8小時。
裹蒸制作技藝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裹蒸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明清時期,肇慶城鄉(xiāng)居民在春節(jié)前有家家包裹蒸的習俗,并一直沿襲至今。千百年的傳承,這項古老的技藝不僅凝結了肇慶豐富的春節(jié)節(jié)慶民俗文化,也積淀了肇慶人獨到的生活智慧與哲學。
對于梁偉明而言,包裹蒸、煮裹蒸是重現(xiàn)兒時記憶,也是對肇慶傳統(tǒng)特色文化的傳承。“我們展示活動全部制作最傳統(tǒng)、最正宗的肇慶裹蒸,主要為大家提供一個宣傳肇慶文化的平臺,也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的魅力。”他介紹,活動將持續(xù)到1月20日,公司在院內每天現(xiàn)場制作、現(xiàn)場蒸煮。活動期間,市民不僅可以現(xiàn)場來參與制作,還可以線上線下定制專屬裹蒸,由公司代寄給親朋好友。
“包裹蒸就代表快過年了!我雖然是肇慶媳婦,但是我第一次參加裹蒸制作展示活動,感覺很有特色。”帶著孩子一起前來品嘗裹蒸的二塔社區(qū)居民李慧靜說。
如今,裹蒸已成為肇慶的文化名片,并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去年4月,肇慶提出做精做強肇慶裹蒸產業(yè)復興升級工程,吹響了肇慶裹蒸產業(yè)新發(fā)展“集結號”。
肇慶市文化館館長、肇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趙金強介紹,舉辦“迎新春肇慶裹蒸制作技藝”展示活動,目的在于利用肥仔偉非遺工坊的文化空間,讓更多市民游客在見證、傳承和實踐中,品味肇慶濃厚的年味,展示肇慶獨特的非遺文化魅力,也為市民營造歡樂祥和的春節(jié)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