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吳映霖 實習生 林琳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連日來,鑒于當前復(fù)雜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端州城區(qū)新開設(shè)一批核酸檢測點,規(guī)范有序開展重點人群核酸檢測。其間,一個個“紅馬甲”穿梭在人群中,用愛與責任筑牢戰(zhàn)“疫”防線。
一次次抬手測溫,一次次提醒市民掃碼登記、保持安全距離,胳膊早已酸痛,嗓子早已沙啞,志愿者劉嘉琳卻毫無怨言。
“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回報就是每個人的檢測結(jié)果都是陰性!”3月28日下午3時許,在位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對面的城東街道核酸采樣點,排隊檢測核酸的居民冒著細雨排起長隊,21歲的劉嘉琳忙個不停。
她介紹,父親從小就教育她要熱心助人、回饋社會,在他的影響下,她也非常熱愛志愿服務(wù)。她一邊說,一邊指著前面一個忙碌的白色身影,“那就是我爸!”
劉嘉琳的爸爸劉啟濤是肇慶市驕陽社工輪滑志愿服務(wù)隊領(lǐng)隊。為便于服務(wù)核酸檢測工作,他與其他志愿者穿上全套防護衣,搖身一變成為暖心“大白”。他們與社區(qū)工作者一同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引導市民群眾在采樣前完成體溫測量、檢查粵康碼和行程卡、獲取粵核酸采樣碼等程序,整個過程規(guī)范高效。
上陣“父女兵”,言傳身教的力量讓志愿精神代際傳承。劉啟濤介紹,為響應(yīng)團市委和各街道辦號召,該中心志愿者緊急進駐采樣點,最高峰時多達20位志愿者來現(xiàn)場提供服務(wù),很多堅持到凌晨三四點才離開。“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出現(xiàn)在哪里。”匆匆喝下一口水后,劉啟濤又轉(zhuǎn)身投入到工作中。
“阿叔阿姨,你們怎么站在這里呢?”見兩位老人拿著身份證,一臉茫然地在采樣通道旁站著,一名志愿者主動上去詢問。原來,老人沒有智能手機不懂操作,志愿者熱情將老人迎到一邊,通過專用平臺幫助老人錄入信息,并引導他們進入等待核酸采樣的隊列當中。
除有社區(qū)、各團體組織的志愿者,各單位也派出志愿隊伍輔助醫(yī)護人員進行核酸采樣工作。來自市衛(wèi)健局的志愿者程女士表示:“采樣點雖然人很多,但大家都非常尊重我們,樂意配合我們工作。”隔著防護面罩和口罩,程女士的眼光雖然略顯疲憊,但是話語中卻透出滿滿的成就感。
一名已退休的志愿者表示,她已全程接種疫苗,得知要招募志愿者,馬上報名參加。來回奔忙間,一縷濕發(fā)從防護帽中滑落。“只要有需要,我就會參加,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