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應福在家中練習永固南歌。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嚴炯明
【人物檔案】
何應福,68歲,懷集縣永固鎮(zhèn)多安村人。十余歲開始跟村里的南歌高手學習永固南歌,并參與每年中秋節(jié)南歌表演,是目前永固南歌唱得最好的人。去年,永固南歌被評為懷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他獲評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萬首歌曲傳唱“南歌”
記者:永固南歌主要用什么語言唱,其起源以及特點是什么呢?
何應福:根據專家學者前來考證,“標話”是戰(zhàn)國時期南下漢族遷到懷集永固、詩洞等地后,與當?shù)氐陌僭阶逋林耍▔讯弊宓南茸妫┚劬右惶帲Z言相互融合,逐步形成的獨具一格的語言。它既保留了古漢語的音節(jié),又融合了壯族、侗族的部分語言。
永固南歌至今已經數(shù)百年,在舊時勞動人民沒有什么文娛活動,所以只有唱歌為樂。每逢中秋時節(jié),永固講標話的人在山頭的兩邊或者河流的兩岸,對唱南歌,歌唱生活,聯(lián)絡感情。雙方各占一地,脫口而出即興演唱,進行對歌。
記者:您當時跟誰學習永固南歌?
何應福:我小時候跟著村里的長輩學習永固南歌,每逢中秋節(jié)就跟著村里的南歌隊到其他村里斗歌。家里、山里、耕作的地里都是我練習南歌的場地,我有空都會唱。
后來,我跟著永固有名的“南歌王”梁育英學習了十幾年。永固南歌火爆的年代,每年中秋節(jié)的晚上,梁育英帶著我都來到山頭的兩邊,或者小河的兩岸,脫口而出即興,對唱南歌。
前輩梁育英花費十幾年心血,搜集整理了近萬首永固南歌,并以手抄本的形式保留下來。在他離世前,他的家人叫我和梁蕃鋒各自復印了一份《永固南歌》手抄本。
南歌賽持續(xù)三天三夜
記者:這些《永固南歌》的手抄本,主要內容是什么?
何應福:《永固南歌》內容有古傳對歌、物件對歌、拆字對歌、出嫁歌、歌勸……其中歌勸又分“一勸”“二勸”“三勸”等多達十幾勸,都是勸人積德行善。像《歌勸》中的“一勸賢兄敬父母,要念當初養(yǎng)育恩,(父)母懷胎十個月,幾多艱辛得成人”,就表達勸人要孝敬父母,懂得養(yǎng)育之恩。而南歌中的“吟書”,則表達了對父母、弟妹的依依不舍之情。這些歌曲篇幅較短,我們平時要將其熟背于心中。
除此以外,《永固南歌》還有很多關于傳說故事的內容,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這些故事篇幅較長,對歌唱者要求很高。我也是練習了很長時間才掌握。
記者:南歌隊建立于什么時候,平時開展什么樣的活動?
何應福:在上世紀80年代,村里就建立起一支南歌隊,大家每逢中秋節(jié)等,都相約一起到其他村里進行比賽,有時會持續(xù)三天三夜。如今,隨著電視、電腦、手機等普及,人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永固南歌的演唱者逐年減少,曾經一度出現(xiàn)青黃不接的境地,南歌隊也很少聚在一起。
為了不讓永固南歌消失,我堅持練習南歌,并且收集民間南歌曲目,保證這份古老藝術不會失傳。大約在2010年,我重新拉起一支二十余人的南歌隊,最年輕隊員只有二十余歲。隊員每天演唱南歌,并發(fā)到微信群或者QQ,我聽后會給出一些指導意見。同樣,我們也重拾往日傳統(tǒng),在節(jié)假日一起到河邊、山上演唱,自娛自樂。
希望南歌薪火相傳
記者:您已年過六旬,目前永固南歌傳承保護工作如何?
何應福:懷集縣政府為了保護永固南歌,為我拍攝視頻資料,還準備申報為肇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政府也會邀請我們南歌隊去演出。
現(xiàn)在,我著重培養(yǎng)永固南歌下一代傳承人,今年四十余歲的植霞火。她聲音挺不錯,而且即興創(chuàng)作能力很強,在我手把手教導下,相信能傳承好永固南歌。我希望未來能讓永固南歌走進中小學校,讓孩子們做未來的傳承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