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月14日,“龍魚舞”參加肇慶市巡游活動。資料圖片
懷集縣傳統(tǒng)民俗舞蹈“龍魚舞”是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肇慶市歌舞團根據這一民俗舞蹈創(chuàng)編的《龍魚舞》代表廣東省參加中國第六屆“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蹈大賽并榮獲“表演十佳獎”。
“龍魚舞”是粵中西部極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深受群眾喜愛。近年來,“龍魚舞”不但參加鎮(zhèn)、縣組織的民間藝術節(jié)和相關節(jié)慶民間藝術表演,還多次受邀廣州、佛山等地表演。2013年受邀前往廣州參加廣府廟會、2014年到佛山參加秋色歡樂節(jié)、2016年到佛山參加秋色巡游、2017年到肇慶參加巡游活動、2020年1月到肇慶參加“2020請到廣東過大年民間藝術巡游活動”。
“龍魚舞”是懷集縣鳳崗鎮(zhèn)龍鳳村,“石積善堂”石氏先輩石勇光于清道光年間吸收了福建泉州等沿海地區(qū)舞蹈的藝術風格,別具匠心地創(chuàng)編了龍頭引領魚類等水族動物共舞的“龍魚舞”,幾百年來世代傳承至今。據史料記載,“龍魚”被當地群眾視為保護神與吉祥幸福的象征,舞“龍魚”是他們對神獸“龍魚”圖騰崇拜的體現。實質上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和“龍”文化在嶺南大地的延伸和拓展,而且承載著真善美丑道德教化和審美觀念的真諦重荷,在漫長的歷史浸潤、積淀中從而形成一種民俗心態(tài),成為當地民俗活動中歷演不衰的文娛節(jié)目。龍魚是海中神物和如意吉祥的象征,體現蓬勃向上、團結一心的精神和蘊含滿堂吉慶、興旺發(fā)達的愿景。
據龍鳳村“龍魚舞”的第七代傳人石家中介紹,每年正月初一早上9點鐘,“龍魚舞”傳承人來到石積善堂,拜祭華光神位后,用龍珠請出龍頭等道具,然后在村中舞動“龍魚舞”。從正月初二到十五,“龍魚舞”還到鄰近村、鎮(zhèn)表演,備受觀眾青睞。“龍魚舞”構思巧妙、風格獨特、奇趣盎然、栩栩如生,閃動著民間的智慧和力量。一條兩米長造型的水龍王,帶著一群蝦兵魚將,分別有兩只鯉魚、兩只青魚、兩只金魚、一只蝦和一只蚌。后有日月排燈、彩旗飄揚,以遒勁的動作,詼諧的表演,在富有粵韻的鑼鼓聲中舞蹈。
“龍魚舞”舞蹈分五個層次:一是魚嘴集匯,表示團結一致、同心協(xié)力;二是金龍穿四角、六角、八角,由魚組成不同的角度,而龍珠龍王穿躍期間,呈現如意吉祥;三是織碧,將魚排成一長行,由龍穿碧而過,寓意金碧輝煌;四是魚跳龍門,由各種魚跳越龍珠和龍王之間,象征旺氣蕩漾和蓬勃向上;五是龍魚入室,是龍魚一齊躍進廳堂,體現滿堂吉慶,老少平安,萬事如意,興旺發(fā)達。“龍魚舞”的伴奏音樂分三種:一是開場的清鑼調;二是舞蹈時的鑼鼓調;三是舞蹈高潮時用的吹奏樂,坊間俗稱八音調。
像“龍魚舞”這樣的作品,將龍魚等動物人格化,在自娛自樂和宣泄情緒之中,更能表現一種民族的精神之美。這就是民俗文化的積極內涵。而其道具的本身就源于百姓日常生活及民俗風習,它的制作過程,也就是民俗文化的一種積累。
西江日報通訊員 高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