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肖桂芳
一川江水滔滔不息,一座碉堡立在峽口,碉堡上斑駁的痕跡好似在述說著那段抗戰(zhàn)歷史。
羚羊峽口抗日碉堡位于鼎湖區(qū)坑口街道后瀝居委黃村羚羊峽囗山咀,1920年由粵桂軍閥交戰(zhàn)時桂軍林虎部所建,坐南向北,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呈“丁”字形,前半部呈半圓形,后半部呈長方形,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炮臺內有入口、小門、炮眼等設施。
羚羊峽口碉堡由于所處位置險要,象一把利劍刺入西江咽喉,在曠日持久的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站在碉堡內,通過炮口俯視寬闊的西江,記者仿佛聽到隆隆炮聲……
1920年,粵桂軍閥交戰(zhàn),桂軍林虎部占領肇慶,任肇陽羅鎮(zhèn)守使,為鞏固占領地,林虎在羚羊峽囗北面山咀修筑碉堡,設施齊全,并派重兵把守,扼住西江交通之咽喉,阻止粵軍由水路西進。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該碉堡成為抗擊日軍從水路西進的重要軍事設施。1938年10月馬口海戰(zhàn),國民黨海軍江防艦隊派出6艘軍艦與日軍激戰(zhàn)時,國民黨駐軍派出一個連的兵力鎮(zhèn)守碉堡,備足彈藥,配合出擊的艦隊作戰(zhàn)。在海戰(zhàn)中,江防艦隊摧毀了日軍炮臺堡壘4座,斃傷日軍幾十人,挫傷了日軍銳氣,揚我抗日軍民威風。
馬口海戰(zhàn),執(zhí)信艦雖被日軍擊沉,毀沉江底,傷亡過半,但由于其余5艦同仇敵愾,江防艦隊官兵以峽口碉堡為防守陣地,令日軍始終不敢貿然西進,確保了羚羊峽西江上游的安全。
1944年夏,侵華日軍在華北、華東備受沉重打擊,便處心積慮發(fā)動所謂的“廣西會戰(zhàn)”,企圖從我國西南尋找一條出路。是年9月10日,日軍糾集侵華第23軍104、22兩個師團及22混成旅、海軍第二遣華艦隊、空軍第五航空隊等不下十萬之眾,由軍長田中久一為總指揮,兵分四路進犯西江地區(qū),妄圖打通入桂通道。氣勢洶洶的四路日軍分別是:一路從三水蘆苞經(jīng)四會、高要、德慶入桂,二路經(jīng)高要、云浮、郁南入桂,三路經(jīng)四會、廣寧、懷集入桂,四路經(jīng)肇慶沿西江北岸過封開入桂。在四路入侵日軍中有三路要經(jīng)鼎湖境內,故戰(zhàn)事一開始,日軍便兵分多路進犯鼎湖。羚羊峽口碉堡就成了拒敵從水路西進的中流砥柱。國民黨軍一方面派兵駐守羚羊峽碉堡,另一方面破壞公路鼎湖段(現(xiàn)321國道鼎湖段),延緩日軍進犯速度。
由于羚羊峽碉堡扼住西江咽喉,致使日軍進犯肇慶時,全部避開有重兵把守的羚羊峽囗碉堡,放棄由鼎湖溯西江而上的進犯路線,改為由陸路進犯。各路日軍都避開了羚羊峽囗碉堡,繞道陸路山地進犯肇慶,日軍西進時間延遲。
肇慶淪陷后,國民黨軍撤離肇慶,羚羊峽碉堡駐軍撤離,日軍從水路沿西江北岸經(jīng)德慶、封開入桂的進犯路線才被打開。
百年來,碉堡矗立山咀,與西江相守望。百年來,碉堡一直矗立在肇慶人民心中。2010年12月,羚羊峽口抗日碉堡被公布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