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塘村教學點是鼎湖區(qū)著力教育扶貧的其中一個著力點。記者 梁惠明 攝

據(jù)介紹,2018年,鼎湖區(qū)運用粵桂扶貧協(xié)作資金910萬元,共為昭平全縣69所貧困村小學(教學點)及7所異地搬遷安置點幼兒園配套完善的教學設備,切實助力昭平教育發(fā)展。記者 梁惠明 攝
穿過略顯濕滑的羊腸小道,朗朗的讀書聲自半山腰傳出,在一幢五層高的校舍前,一面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映入眼簾。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馬江鎮(zhèn)昭平縣江塘村廟嶺頭的江塘村小學分教點,周邊132名一到五年級的學生在此就讀。
江塘村教學點是鼎湖區(qū)著力教育扶貧的其中一個著力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要根本解決貧困問題,亟需從教育入手。在推進昭平縣脫貧攻堅工作中,鼎湖區(qū)加大資金投入,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教學設備的完善,從老師隊伍支教到學生教育體系的適配,全方位推動當?shù)亟逃|量的提升。
江塘村教學點負責人吳永健回憶,從前的教學點是一幢舊樓房,由于年久失修甚至出現(xiàn)水泥板凋落的危險情況。2018年3月搬進新建的校舍以后,桌椅等教學設備嚴重不足,粵桂扶貧協(xié)作專項資金資助了教學點嶄新桌椅、圖書以及教學設備,為學校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提供了保障。“看著這些用具還有圖書,我自己是非常感慨的,非常感謝鼎湖區(qū)的幫扶,我們全體師生都非常高興。”吳永健說道。
據(jù)介紹,2018年,鼎湖區(qū)運用粵桂扶貧協(xié)作資金910萬元,共為昭平全縣69所貧困村小學(教學點)及7所異地搬遷安置點幼兒園配套完善的教學設備,切實助力昭平教育發(fā)展。
“這些設備到位以后,讓我們山村的學校也享受了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為我們以后的脫貧攻堅等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每一個教學點都按照我們的教學點的配備要求全部配齊到位,各個教學點的配備情況與教學點也相差不大,整體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昭平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吳潤健介紹道。
鼎湖區(qū)去年以來共選派10名教師到昭平縣開展支教工作,此外,兩地還通過舉辦貧困學生夏令營活動,輸送昭平籍學生到肇慶的學校就讀等措施進行教育扶貧。
中國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tǒng),因為人們相信,擺脫貧困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教育,那將讓孩子改變命運,徹底拔掉“窮根”。
譚文怡也這樣認為。原來在鼎湖區(qū)廣利高級中學任教的她,去年9月來到了昭平縣第五中學,擔任高二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以及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她回憶初到昭平時,除了常規(guī)的班級管理,還要克服對家人的思念,完成控輟保學、扶貧等特別任務,曾經(jīng)一度感到應接不暇。但是每當她看到學生們淳樸的目光以及對知識的渴望,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成就感:“在支教的過程中,我們更多是給學生關懷,讓他們能夠盡量的順利完成高中學業(yè)。畢竟貧困家庭需要孩子在教育上有出路,他的家庭才能有更好的未來,我希望給他們帶來一種美好的憧憬。”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跟譚文怡一樣奮斗在教育一線的人們相信,隨著“有智”又“有志”的人口日益增多,貧困人口的數(shù)字定會逐步減少。
記者 梁惠明 張水生 梁志鋒 特約記者 李紹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