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苑卉 通訊員 李頤娜
“護士,這一小袋真的能救一個人嗎?”10月28日中午1時30分,南方醫(yī)科大學(xué)珠江醫(y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中心,26歲的李澤余撐著略有酸痛的手臂,望著醫(yī)護人員封存好的造血干細胞輕聲問道。得到肯定答復(fù),他緊繃的神情舒展,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這袋承載生命希望的“火種”,即將跨越萬里山海,為遠在海外的華人同胞帶去重生可能。這是肇慶市第38例造血干細胞捐獻案例,也是肇慶市首例跨國造血干細胞捐獻案例。
“第一次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是在‘三支一扶’工作時。”回憶與公益的結(jié)緣,現(xiàn)就職于廣寧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的李澤余思緒回到2023年6月14日“世界獻血者日”。彼時,他在懷集縣鄉(xiāng)鎮(zhèn)服務(wù),看到獻血活動通知后主動報名,現(xiàn)場經(jīng)志愿者科普,與同行伙伴一同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今年9月,一通來自肇慶市紅十字會的電話,讓李澤余的“無心之舉”有了沉甸甸的意義。“工作人員語氣特別欣喜,說我的分型和一位患者初步匹配上了。”
隨著溝通的深入,一個信息讓李澤余倍感責任重大:受捐者是遠在海外的華人同胞。“一開始以為中華骨髓庫只服務(wù)國內(nèi)患者,后來才知道,中華骨髓庫也參與世界骨髓庫交流,共同為血液病患者提供服務(wù),是雙向的幫助。”他坦言,那一刻腦海里閃過小時候?qū)W過的白求恩醫(yī)生的故事,“我捐獻時就想,這和白求恩跨越國界救死扶傷的無私精神是一樣的,如今還增添了一份同胞情誼。”
這份認知讓他更堅定:“這次能代表肇慶給海外同胞帶來希望,不能辜負這份信任。”為了順利捐獻,他開始嚴格管理生活,早睡早起、清淡飲食、慢跑鍛煉,整整一個月保持最佳狀態(tài),“患者情況緊急,我得確保自己身體沒問題。”
捐獻前,李澤余提前住院注射動員劑。“網(wǎng)上說會腰酸背痛,我倒沒太明顯。”他告訴記者,比起患者承受的病痛,這點不適也不算什么。
10月28日早上8時,采集開始。兩根導(dǎo)管分別插入李澤余的雙臂,血液流出、分離造血干細胞、再流回體內(nèi),整套流程有條不紊。“剛開始有點新奇,看著血液在管子里流動,就想著‘再堅持一會兒,就能救人了’。”他說,采集時不能隨意挪動,手臂容易發(fā)酸,但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全程陪伴,聊家常、問情況,“慢慢就不覺得累了。”
中午1時30分,采集順利結(jié)束,李澤余長舒一口氣,“心愿達成”的喜悅涌上心頭,他笑著說:“一想到海外的同胞正盼著這份‘生命火種’,這一個多月的準備和堅持,都有了意義。”捐獻完成后,同事們的關(guān)心電話接連不斷,讓李澤余驚喜的是,不少同事在他善舉的影響下,也要加入中華骨髓庫,希望能成為“生命火種”的傳遞者。
如今,那袋來自肇慶的“生命禮物”,正奔赴海外。而李澤余的故事,像一顆種子在肇慶悄悄發(fā)芽,它告訴大家,平凡身軀也能承載偉大善舉,跨越國界的同胞情與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是照亮生命的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