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麗娟
9月28日,新江一村鄉(xiāng)村振興成果匯報暨登科文武堂啟幕儀式,在高要區(qū)南岸街道新江一村舉行。隨著該村的鄧氏祠堂和閑置校舍被重新盤活,我市又多了可游、可玩、可學、可研的研學基地,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據悉,新江一村依托鄧氏宗祠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資源,將其升級打造為登科文武堂研學基地。這座宗祠前身為“昭武公祠”,因明代鄧氏祖先鄧斌曾任錦衣衛(wèi)指揮使,獲永樂帝朱棣御賜手書“昭武公祠”而得名。該祠堂采用三進式格局,飾以人物和花鳥灰塑,建筑保留完好。
經盤活后,登科文武堂研學基地設文化展示區(qū)、實踐教學區(qū)、趣味拓展區(qū)等區(qū)域,通過圖文場景、手作等形式,生動呈現地方文脈與家風傳承。在里面,不僅可以了解鄧氏歷代風云人物,探尋高要灰塑的藝術魅力,還可以體驗手工編織洋藍和制作毛筆,并了解竹節(jié)人歷史,上手體驗竹節(jié)人耍武術的樂趣。
“第一次走進這座閑置的祠堂時,我們看到的不是破敗,而是潛力。它本身就是一部立體的歷史教科書。”登科文武堂項目負責人、廣東省研學旅行協(xié)會副會長陳映輝告訴記者,在修復過程中,他們尊重歷史的底色,盡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風貌和構件。在保留“筋骨”的同時,他們還為其注入現代研學教育的“氣血”,融入多媒體設備、互動體驗課程、非遺工作坊等,讓古老的祠堂不僅能被觀看,更能被傾聽、觸摸和體驗。
“我們的目標是,讓古祠堂從靜態(tài)的景點,變成能與人們產生深度對話的‘活態(tài)課堂’。”陳映輝說,登科文武堂不是一個簡單的“旅游+教育”的拼接,而是深度挖掘高要“一府一硯”的文化底蘊,將科舉文化的“文”與武術精神的“武”深度融合,開發(fā)出“著青衫、摹古卷、習武禮、悟家訓”等沉浸式課程,讓孩子們真正體驗“知行合一”的真諦。
活動當天,廣東省研學旅行協(xié)會為登科文武堂授予“研學旅行實踐共創(chuàng)基地”牌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