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江日報》報道,近日,懷集縣行政服務中心創(chuàng)新推出方言服務窗口,為使用永固話、詩洞話、橋頭話等本地方言的群眾提供精準服務,有效破解了辦事溝通難題。這一舉措不僅贏得了群眾廣泛好評,更展現了一種深植于基層、心系于民的治理智慧。
在我國許多地區(qū),尤其是農村和偏遠鄉(xiāng)鎮(zhèn),方言仍是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不少老年人甚至部分中年人,因普通話不熟練,在辦理政務時常面臨“語言關”難過的窘境。懷集縣作為人口大縣,語言文化多元,當群眾帶著急切需求走進服務大廳,卻因語言隔閡遭遇“反復跑”“聽不懂”,這不僅降低了辦事效率,更無形中削弱了群眾的獲得感和信任感。
懷集方言窗口的設立,正是對這種痛點的精準回應。它并非技術層面的宏大創(chuàng)新,卻極具人文關懷和服務巧思。通過選派精通多方言的業(yè)務骨干,提供從咨詢、填表到辦結的全流程方言服務,窗口成了政務與民情之間的“轉換器”和“連心橋”。正如橋頭鎮(zhèn)陳伯所說:“家鄉(xiāng)話交流又快又親切,就像家里人來幫忙一樣。”這句話道出的,正是公共服務中最珍貴的品質——親切感和信任感。
更重要的是,此舉體現了政務服務從“管理思維”到“服務思維”的深刻轉變。它不再是僵化地要求群眾適應政府的語言體系,而是主動俯身、貼近百姓,用群眾最熟悉的方式開展工作。這種轉變看似細微,卻意義深遠:它讓政策落地更“接地氣”,讓溝通更“有溫度”,真正實現了“服務送上門,溝通無障礙”。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懷集對方言服務的推廣并未停留在單一窗口。針對老年人等重點群體,中心還安排方言陪辦員提供一對一協(xié)助,這種額外的人文關照,凸顯了公共服務對弱勢群體的傾斜與尊重,是實現“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務實之舉。
方言服務窗口的成功實踐,也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它啟示我們,真正的現代化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流程的優(yōu)化,更是對人的體察、對差異的尊重、對多元的包容。在國家大力推動政務服務標準化、數字化的今天,我們同樣需要關注那些被數字化邊緣化、被標準化忽略的群體。懷集的例子證明,有時候,最有效的創(chuàng)新恰恰來自對傳統(tǒng)和最樸素溝通方式的回歸。
期待懷集的經驗能夠得到更多地區(qū)的借鑒與推廣。在方言各異、文化多元的廣袤大地上,更多的“方言橋”理應被搭建起來——它們不僅是語言的橋梁,更是情感的紐帶、治理的智慧,傳遞著一個堅定而溫暖的信念:政務服務,終須以百姓心為心。
高 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