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甘婉怡
“查到分數的那一刻,我們全家都覺得很意外,因為比我的預計分數還高了20分。”6月26日,廣東肇慶中學高三5班優(yōu)秀考生張泳欣接受記者采訪,分享她的學習經驗。
歷史學習:在框架與細節(jié)中搭建知識大廈
談到自己擅長的歷史學科,張泳欣強調“打基礎”是關鍵。她根據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大模塊,系統(tǒng)梳理史實關鍵詞與答題模板。“高三時間緊任務重,抓重點很重要。”張泳欣會將中國古代史的線索提煉出來,針對自己不熟的歷史事件進行零散整理,這種“框架+細節(jié)”的學習法,讓她在高三下學期實現了成績的顯著提升。
張泳欣精心準備的歷史筆記曾成為同學們借閱的對象,但她坦言:“高三后期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方法,我的筆記只能作為參考。”這種開放分享的態(tài)度,折射出她對學習的通透認知——方法可以借鑒,但核心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
時間管理:在專注與平衡中精準分配精力
備考階段的時間分配是門學問,張泳欣有自己的一套策略。對于優(yōu)勢學科歷史,她采取“保溫”模式,每天通過做選擇題保持題感,有空時再針對性訓練薄弱的大題題型;而面對數學這樣的薄弱學科,她會在晚自習的3小時里,劃出1個多小時進行大塊題型訓練。
她不認同“每天必須學完所有科目”的固定模式,而是根據課堂任務完成情況靈活調整晚自習時間。“如果課上已經掌握了知識點,晚自習就可以主攻薄弱項。”她還善用碎片化時間,中午背知識點、將語文卷子拆分成板塊限時訓練,既保證了單科學習質量,又不耽誤整體進度。
心態(tài)調節(jié):在堅持與互助中跨越低谷
考場突發(fā)狀況是每個考生的必修課,張泳欣也在考試期間遇到過文科答題寫不完的情況。“這時候只能逼自己加快速度,同時暗示自己‘一定能寫完’。”這種自我激勵的方式,是她在無數次模擬考中磨練出的心態(tài)調節(jié)法。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句來自老子的格言是她高三時的精神支柱。“很多人開頭做得好,但中途就放棄了,這句話提醒我要堅持到最后。”張泳欣向記者分享。
課余生活:在運動與閱讀中尋找平衡點
學習之外,張泳欣也有自己的放松方式。大課間和體育課,她會和同學一起在操場散步、打羽毛球或乒乓球;在家時,她喜歡讀短篇書籍,“看兩眼書籍就能放松,不會占用太多時間。”這種張弛有度的生活節(jié)奏,讓她在高壓備考中保持了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
對于理想的大學,她希望報讀南京大學或浙江大學,法學和歷史學是她感興趣的方向。“現在還想再打打基礎,對各個專業(yè)都多了解一下。”這份對未來的憧憬與謹慎,讓她的高三之路走得更加堅定。
回顧高三歷程,張泳欣最想分享的建議是:“多聽老師的話,因為他們的備考經驗豐富,能根據你的優(yōu)缺點給出個性化建議。”從歷史學習方法的轉變到整體備考節(jié)奏的調整,她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
在高中階段,張泳欣用行動證明,優(yōu)秀不是一蹴而就的天賦,而是在不斷整理知識、調整方法、克服困難中積累的能力。她的故事里沒有“特立獨行”的做法,卻有著每一個普通考生都能借鑒的經驗——腳踏實地,專注當下,終能在高考的戰(zhàn)場上綻放光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