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筍片筍絲晾曬在太陽下,彌漫著濃濃的筍味。西江日報通訊員李文幸攝
西江日報記者 劉浩輝 通訊員 李文幸
夏末秋初,走在懷集縣藍鐘鎮(zhèn)古城村委會三妹村,只見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一棚棚、一框框的筍片筍絲晾曬在太陽下,彌漫著濃濃的筍味,金黃色的筍干可愛誘人,與青山、藍天、白云、綠林、翠竹相映成趣,繪就了一幅美麗的山村畫卷。
南山老竹引鞭長,采掇新萌綠玉香。時下正是夏秋竹筍豐收的季節(jié),地處藍鐘鎮(zhèn)“頭岳”山峰東南面山腳的三妹村,四面環(huán)山,梯田層層,房屋依山而建,一條蜿蜒而過的小溪貫流全村,竹海郁郁蔥蔥,蒼翠欲滴,風(fēng)吹竹動,猶如綠色的海洋綿延不斷。竹海之下的竹筍破土而出,吐露新芽,當(dāng)?shù)卮迕褡ゼ竟?jié)搶時機,揮動著鋤頭,不停地挖著新鮮的竹筍,加工晾曬成干筍,出售賺錢,竹筍成為山區(qū)群眾致富的“搖錢樹”。
“我每天砍收采挖竹筍100斤左右,可曬成干筍8斤,按目前每斤筍干售價20元到24元計,每天挖筍收入160元到200元。”在家門口的曬筍竹棚旁邊,農(nóng)婦覃未蓮邊干活邊介紹說,竹筍的生長周期為每年7月至9月,即小暑到寒露三個月時間,實際采挖竹筍的黃金時段有二個月(大暑到白露)。
自從進入大署收割完早稻后,覃未蓮每天一早就將前一日新挖去殼的筍子放進鐵窩用水蒸煮,接著撈出切片或切絲,然后擺放在竹架棚框上晾曬,忙碌一個上午后,下午她又帶著鋤頭、大刀、鐵釗、編織袋等工具,騎著摩托車,山路陡險則推著手推車,再到自家竹林里去采挖筍子,日復(fù)一日,周而復(fù)始。
“三妹村共41戶村民,人口287人,農(nóng)戶自留山的竹林面積有400多畝,平均每戶有10畝,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時期開墾種植的。”三妹村小組長(生產(chǎn)隊長)覃先生介紹,當(dāng)時政府鼓勵村民因地制宜,耕山造林,以竹富民,以筍興業(yè)。種植的竹子品種有青皮竹、青蒿竹等用材竹,前些年這些竹子用作編織竹器、建筑搭棚和造紙等,市場曾一度紅火。
覃先生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竹筍這個天然森林蔬菜的需求大大增加,村民順應(yīng)市場需求,紛紛改種食材竹:黃麻(孖)竹和吊絲竹,這兩種竹子的種植特別簡單,護理成本也低,每年只要施少量的肥就可以了,從來不用打農(nóng)藥,不用除草。一畝麻竹最少能產(chǎn)3000斤竹筍,肉質(zhì)厚,色澤靚,賣相好,吃起來口感爽脆、鮮嫩,深受顧客青睞。
“如今,竹筍成了我們脫貧致富的產(chǎn)業(yè),家里建起了一層小樓房,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村民謝艮枝介紹,竹筍不施農(nóng)藥,不施化肥,是安全放心的蔬菜,他與妻子兩人每天上山挖筍150斤至200斤,有時也出售生(濕)筍,但多數(shù)是銷售干筍。因此,他還建造一個烤筍房,以便陰雨天也可燒火加工烘烤筍干。曬制的筍干基本不用自己去銷售,打一個電話,筍販就來上門收購。
“挖筍曬筍看似簡單,沒有吃苦耐勞精神和科學(xué)采挖是干不好也做不來的。”60歲的村民廖天勇向記者傳授經(jīng)驗,挖掘、剝筍殼、燒煮、切筍、晾曬、烘干等環(huán)節(jié),都是較為瑣碎繁雜,功夫一點不能馬虎。采挖時不能全部挖空筍子,每墩竹要留一根竹筍作種子,實行間伐、松土,并且在冬季覆蓋稻草、谷糠等措施,以保證來年出筍時間早、產(chǎn)量高。同時,因為管護晚稻生產(chǎn)與采筍時間有沖突,他將插晚稻的田地種植上管理耗時少的花生、番薯作物,騰出時間全身心投入挖筍。
據(jù)悉,目前三妹村里除了舉家旅居懷集縣城或珠三角等地工作生活的十多戶外,其他三十多戶人家都上山采筍曬筍,每戶一年采筍收入5000元以上,有的達到1萬元至2萬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