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劉浩輝 劉暢 通訊員 冼穎
她耐心溫柔但又敢于創(chuàng)新、勇挑重擔。從事審判工作18年來,深深扎根基層人民法庭,在司法為民的道路上,她步履堅定、從未停歇。她就是高要新橋法庭庭長游興華。
游興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優(yōu)秀黨員,年度考核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2018年榮立個人三等功。她用溫暖周到的司法服務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贊譽。
用耐心和關心溫暖當事人
3月初的一天,準備下午開庭的陶阿姨和孫大叔因為都住得比較遠又是第一次開庭,比較緊張,所以提前來了。
孫大叔和陶阿姨因為長期分居,感情破裂而到法庭起訴離婚。游興華和同事們放棄休息,陪伴兩位當事人聊天。交談中,游興華發(fā)現(xiàn),兩人關系并沒到達一定要訴訟離婚的地步,如果調(diào)解結案,將大大節(jié)省他們的訴訟時間。
但是孫大叔有視力障礙,陶阿姨也不識字,游興華便耐心地向他們解釋有關法律和訴訟程序。
在雙方達成調(diào)解意向后,游興華又詳細地向他們朗讀了調(diào)解書,把每一份案件材料、每一項內(nèi)容都一一向他們解釋清楚。
“本以為我們這樣的情況,來法庭辦事肯定會遇到很多麻煩,但是各位法官處處為我們考慮,真的太謝謝你們了!”孫大叔和陶阿姨連聲感謝。
“我們的職責遠不止開庭、辦案,更要讓每一位當事人都平等地參與訴訟,體驗到法官的關懷、法院的溫度和法律的公正。”游興華說。
用創(chuàng)新和果斷方便群眾
隨著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群眾的司法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游興華在辦案中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
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影響,當事人無法到現(xiàn)場開庭,糾紛不能及時化解,非常著急。“當時我們正在工作微信群上討論著疫情期間的開庭安排,我靈機一動,我們工作和會議能微信進行,那開庭是不是也可以微信進行呢?”游興華告訴記者,新橋法庭創(chuàng)立的“微信群聊審判方式”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當機立斷的游興華馬上團結法庭的同事,一起研究“微信庭審”的合法性問題并找到法律依據(jù)。隨后,游興華審理了首宗通過微信開庭的案件。這宗案件不但大大節(jié)省了當事人時間,還及時聯(lián)系到了案件第二被告,一同在微信群里面進行調(diào)解,成功化解糾紛。
游興華說:“微信開庭不但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群眾,而且微信聊天的方式讓當事人更放松、交流更友好,調(diào)解撤訴的比率也很高。我們當月審結了20多宗案件,調(diào)解成功率達80%以上。”時代在發(fā)展,訴訟服務也要進步,游興華表示不能拘泥于形式,要在法律框架內(nèi)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用初心和堅持傳播法治正能量
“我喜歡看到群眾會心的微笑,只要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化解糾紛,我就特別高興、特別有成就感。”這是游興華當法官的初心,也是她從事法庭工作的堅持。
今年,游興華和審判團隊創(chuàng)立了“法融村居”“法啟校園”普法品牌活動,在做好法庭日常工作之余,她奔走在田間地頭,走進村民家中,一邊普法一邊就地化解群眾糾紛。
今年4月,在一次送法下鄉(xiāng)活動中,一位村民見到游興華便拉著她激動地訴說困擾自己多時的苦惱。原來,這位村民戴某的鄰居在修建房屋時影響他的房子,導致戴某家房屋墻壁受損。
“跟他沒得溝通,我就是想起訴他。法官你看看我有幾成把握勝訴?”戴某問道。
游興華介紹說,這種問題在村民咨詢非常常見。游興華認為,我不但要幫助他們化解糾紛,也要讓更多村民知道“能否勝訴”還得看證據(jù)、查事實、有依據(jù)。
游興華遂帶著審判團隊上門了解事情、現(xiàn)場勘查,與戴某及其鄰居一起查明事實,釋法明理,最終幫助戴某與鄰居協(xié)商解決了糾紛,也讓戴某等村民明白更多訴訟和法律知識。
游興華表示:“將法治思想傳播出去,才能從源頭化解糾紛和減少糾紛。”
腳下有泥,心中有情。游興華用腳步丈量著司法服務到群眾心間的距離,她還將一直在路上:“做群眾身邊的法院人。只有心中裝著群眾,才能事事為了群眾,才能把司法為民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