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露脸国产在线,中文在线天堂а√在线,亚洲性猛交xxxx,在线看片毛片无码永久免费,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四會青云紀念館背后的俠義善舉 抗戰(zhàn)時期收養(yǎng)八百難童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四會江谷鎮(zhèn),沿著青云小學門前的蜿蜒鄉(xiāng)道一路向前,不久就到了青云紀念館,館前設有“青云直上”的館徽、抱著《論語》慈祥端坐的周之貞銅像。紀念館平日里少有游客,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它是青云兒童教養(yǎng)院,收養(yǎng)了800多名難童,讓他們有書可讀,磨煉成長,承載著周之貞等愛國人士“延續(xù)國脈”的理想。

西江日報記者 賴小琴

紀念館內的陳展介紹著當年教養(yǎng)院的歷史。 西江日報記者 賴小琴 攝

紀念館內的陳展介紹著當年教養(yǎng)院的歷史。 西江日報記者 賴小琴 攝

在四會江谷鎮(zhèn),沿著青云小學門前的蜿蜒鄉(xiāng)道一路向前,不久就到了青云紀念館,館前設有“青云直上”的館徽、抱著《論語》慈祥端坐的周之貞銅像。紀念館平日里少有游客,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它是青云兒童教養(yǎng)院,收養(yǎng)了800多名難童,讓他們有書可讀,磨煉成長,承載著周之貞等愛國人士“延續(xù)國脈”的理想。

教養(yǎng)院的籌建者、第一屆院長周之貞,是順德北滘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谷諔?zhàn)爭的爆發(fā),激起他的愛國熱情。得知家鄉(xiāng)人民受戰(zhàn)火蹂躪,他聯合一批社會賢達,變賣家產,冒險回鄉(xiāng)抗日救國,拯救孤兒難童,“以續(xù)國脈”。

經過多方籌劃,周之貞等人選定當年的國統區(qū)廣寧縣荊讓鄉(xiāng)佛仔塘村(解放后劃歸四會)為難童安置點,在順德勒流設難童收容站,再把收容的難童分批,雇船在夜間突破敵人封鎖線渡過西江,長途跋涉途經沙坪、高要、四會等地,日夜兼程到達佛仔塘村。這些難童幾乎清一色是男孩,稍大的有11、12歲,小的只有7、8歲。據統計,從1941年至1945年的五年間,教養(yǎng)院分期分批共集中難童800多人。

教養(yǎng)院設立初期,既要安置難童住宿,又要解決衣著伙食,困難重重。周之貞出錢出力,設法征集一批有志青年為管理員,并深入群眾宣傳探訪,獲得佛仔塘村民的大力支持,借出祠堂、空房,作為難童及管理員們的棲身之所。

隨后,周之貞帶領教養(yǎng)院人員,在村背山腳的一片空地上,興建簡易平房作為校舍。紀念館內展示的資料顯示,教養(yǎng)院全體人員齊動手,稍大的孩童也參加勞動,到附近的龍灣圩、江谷圩搬運磚瓦、木料。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勞作,建設起簡樸實用的平房新校舍,分設禮堂、教室、宿舍生活區(qū)等,還開辟了體育活動場地。

除了學習知識,教養(yǎng)院非常注重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刻苦耐勞和愛國意識。周之貞規(guī)定,教養(yǎng)院的人員一律要參加勞動,實行半耕半讀。孩子們每天上課之余,要開辟菜園種菜,做手工、磨豆腐等等,每天集中到飯?zhí)糜貌颓?,要集體高呼“不忘國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逐步樹立起勤勞節(jié)儉和愛國家、愛集體的思想。

淳樸的村民們對教養(yǎng)院總是力所能及提供幫助,最讓人刻骨銘記的是他們的無私愛護。1944年間,日寇入侵四會,江谷也無法幸免,日軍到處遭搶掠,村民逃難。佛仔塘村稍為偏僻,教養(yǎng)院也未雨綢繆,把學生分散到村民家中,各家各戶都有三兩名,并和村民約定,如鬼子進村,各戶帶領學生一起逃難或上山躲避。在村民們的呵護之下,教養(yǎng)院的全體孩童都化險為夷。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教養(yǎng)院全體師生與群眾一起舉行盛大的慶祝大會。此后,周之貞決定把教養(yǎng)院搬回順德開辦,還增設“青云中學”,讓教養(yǎng)院學生按期升學深造。那年秋天,師生們依依不舍,惜別患難與共的佛仔塘村鄉(xiāng)親。

1992年,校友周松、李強、陳大展、趙繼祖等重游佛仔塘村,感慨萬千。為追思周之貞等社會賢達的功跡、報答佛仔塘村鄉(xiāng)親的深情厚義,他們集資在佛仔塘村前興建了一座200平方米的平房,起名“青云兒童教養(yǎng)院紀念館”,并在村后山崗為因病死難兒童修建公墓。校友李偉強在2003年獨自捐獻1300多萬元,在江谷鎮(zhèn)興建了按省一級標準建設的小學,命名為“青云小學”。

近年來,四會市委、市政府對紀念館進行了升級改造,充分展現教養(yǎng)院的變遷歷史,江谷鎮(zhèn)也持續(xù)完善紀念館周邊的旅游服務,并安排講解員,向市民游客宣傳歷史,弘揚“青云精神”。今年5月,青云紀念館入選肇慶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江日報、西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西江日報”電子報,以及注明來源“西江日報”、“西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版權均屬西江網所有。凡是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鏈接、轉貼、編輯或其它方式發(fā)布。已經被本網授權的,使用時必須做到:(1)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作者信息“西江日報記者***”、相關圖片和視頻的出處及作者。(2)如修改標題,必須注明原標題。(3)如果從其他平臺間接轉載本作品,仍須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
2.
本網未注明“來源:西江網”或“來源:西江日報”的作品信息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如其它媒體、網站或個人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行負法律責任。擅自使用西江網名義轉載或盜用西江網名義發(fā)布信息,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3.
本網轉載的部分文字、圖片、表情包、GIF動圖等作品素材來源于網絡,均為暫時無法找到版權來源,請作者或版權權利人聯系我們,以便發(fā)放稿費。
4.
如本網發(fā)布或轉載內容涉及名譽權等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
聯系人:羅小姐、陳先生(電話:0758—2722284)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事業(yè)單位

粵ICP備09102757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本網站由肇慶市融媒集團有限公司(西江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者建立鏡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