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謙(左)與同事討論案情。 西江日報記者 嚴炯明 攝
43歲的他是端州公安分局的“福爾摩斯”,從指紋等細微的證據查找疑犯的蛛絲馬跡。五年來,他利用指紋對比直接認定案件186宗,認定犯罪嫌疑人44人,利用指紋工作站將現場指紋網上比對達327宗841枚。他就是肇慶市公安局端州分局刑偵大隊二中隊副中隊長鐘謙,一位從事刑事技術工作21年的人民警察,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2016年起,公安部開展命案積案的攻堅工作,將多年來未破的命案積案整理出來進行集中比對。2001年,端州六路某藥房搶劫致人死亡案,是鐘謙多年來心中的一個結。“這是我當年入行不久參與的一宗案件。我每一年都要翻查回當年的指紋、掌紋證據進行對比,希望能找到破案的蛛絲馬跡。”他說。
2016年,鐘謙和同事將該案嫌疑人的指紋、掌紋上傳至廣東省公安刑偵局指紋信息庫進行比對,發(fā)現一名曾在英德監(jiān)獄服刑的前科人員石某對比高度相似,后經過持續(xù)追蹤,終于在2018年將疑犯石某和吳某抓獲歸案。鐘謙牽掛了17年的命案終于告破。“近五年,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各種資源的融合、應用為破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說。
2016年后,公安 部就刑事技術工作提出了“一長四必”的要求,現場勘查工作做到“必勘、必采、必錄、必比”,案件證據在審判中越來越重要。2018年,端州區(qū)公安分局司法鑒定中心通過了資質認定,所出具的鑒定文書都受到上級市場監(jiān)督部門的監(jiān)管,全部刑事案件都做到有證可查。“這讓我們的工作受到社會監(jiān)督,同時更具法律效力,做到公開、公正。”他說。
近年來,公安部持續(xù)開展“颶風專項”行動,端州城區(qū)的盜搶案件呈逐年下降趨勢,而詐騙特別是電信詐騙比例則逐年提高。這要求刑警能夠運用新設備、新手段對網絡犯罪進行全方位取證。同時,刑事技術近五年來也由指紋物證,轉向DNA物證,再到現在的電子物證。
鐘 謙 坦言,自己只有 加 強 學習,才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除了參加省廳的培訓會,他自己在工作之余也給自己“充電”。“我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成為一名出色的人民警察,保護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他說。
因為出色的業(yè)務能力,鐘謙在2017年被廣東省公安廳選為第一批省指紋專家,連續(xù)三年參與全省命案積 案攻 堅工作,被端州公安分局授予一次三等功。榮譽背后是他二十多年孜孜不倦地從事刑偵工作。指紋比對是一件十分考驗人耐性的工作,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對指紋上每個細節(jié)認真去分析比對。“刑偵工作需要沉住氣,技術要過硬。我期待未來幾年有更多年輕人投身刑偵,成為我的同事。”他期望。
作為一名刑警,鐘謙經常加班工作,對家人難免有歉意。大女兒正讀高二,今年,家庭又添一位新成員——小女兒降生,外加父母年紀漸老,生活壓力陡增。“這些年來,感謝妻子做了我堅強后盾,讓我能更好投身到工作中。”
西江日報記者 嚴炯明 通訊員 藍小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