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在端州區(qū)芙蓉社區(qū)的街心公園廣場,舉辦2020年肇慶市紀念“5·8世界紅十字日”造血干細胞捐獻公益宣傳活動。記者在活動上獲悉,去年我市完成了5例造血干細胞捐獻。據(jù)悉,我市于2016年完成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至今造血干細胞捐獻共8例。(5月14日《西江日報》)
造血干細胞被譽為“生命種子”,通過移植造血干細胞可重建患者正常、健康的造血和免疫功能,因此,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惡性血液病的一種有效途徑。毋庸置疑,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用體內(nèi)的熱血為他人帶來重生的希望,這是一種難得的可貴精神。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來挽救他人的生命,在得到社會尊重、點贊的同時,也必然會喚起更多市民的參與熱情,從而積極參與到無償獻血中來。
目前,我國等待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白血病、地中海貧血病患者多達100萬人。每年新增患者約5萬人,其中50%以上是青少年和兒童。本來,通過合理的治療,半數(shù)惡性血液病是可以治愈的,只是眼下很多青少年和兒童患者為獨生子女,因此配型成功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非血緣性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身上,民眾積極捐獻造血干細胞,可以讓更多的患者多一分希望。
然而,目前仍有不少人對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等存在誤解,認為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比如很多人認為骨髓是被醫(yī)生用器械從脊椎骨中直接抽取。事實上,移植的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外周造血干細胞對健康的捐獻者來說沒有損傷。青壯年捐獻造血干細胞,只是承受一點痛楚,卻能拯救一條寶貴的生命。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挽救他人的生命,同樣意味著延續(xù)自己的生命。
平心而論,雖然我市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還不太多,但這種志愿行為的意義重大,志愿者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數(shù)字、一個群體,更是一種奉獻愛心、挽救生命的社會風尚,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和生動詮釋。
當前,距離完全認知捐獻造血干細胞,并能參與其中也許還有一個過程,不少人一時還缺乏參與的勇氣。但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民眾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加深,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的隊伍,不斷地帶動全社會一起做公益,實現(xiàn)公益活動的廣泛影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總之,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細胞去拯救不可重來的生命,也是社會正能量的傳遞。
鷹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