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西江穿越嶺南群山而下,造就了兩岸肥沃的平原,豐富的物種在西江兩岸繁衍生息。文?鯉、文?鯇,兩種生長在西江邊上的優(yōu)質(zhì)魚類,在青山綠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生長,以體態(tài)通透、肉質(zhì)鮮嫩而著稱,成為鼎湖區(qū)特有的一道遠近聞名的美食,是大自然給予鼎湖人民的饋贈,也是廣東省地理標志產(chǎn)品。
嶺南第一塘 文?鯉魚王
俗話說,秋風起,鯉魚肥。秋分前后,位于沙埔鎮(zhèn)典三村文?塱附近的養(yǎng)殖戶特別繁忙,肥美的文?鯉開始捕撈上市,這時的文?鯉特別肥美,正是品嘗的最好時節(jié)。
傳說中,一條鯉魚和一條鯇魚吃了山上神仙吐到水里的蟠桃核,便修煉成仙。古人感嘆此魚乃從山上下來,故而命名為文?鯉和文?鯇。
據(jù)介紹,文?鯉和文?鯇源自明代,名噪于清代,曾是供奉皇家貴族的貢品,慈禧太后更是頒賜鐫有“嶺南第一塘,文?鯉魚王”的牌匾給文?塘主。
20世紀60年代,文?鯉始晉身國宴,隨后遠銷珠三角、港澳和東南亞,成為鼎湖人民引以為傲的一道美食。
生長在長壽之鄉(xiāng)的“珍寶”
自古以來,文?鯉、文?鯇就生長在西江邊上的沙埔鎮(zhèn)。這個位于世界長壽之鄉(xiāng)——肇慶市鼎湖區(qū)的東南方的小鎮(zhèn)地勢低洼,河涌縱橫,又得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鼎湖山的庇護,素來便是魚米之鄉(xiāng)。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決定食材品質(zhì)的關鍵因素。文?鯉、文?鯇生長的灘涂遠古時候曾是一片原始森林,來自四周山脈的山泉水匯聚成水塘,經(jīng)過水中植物過濾,造就了水質(zhì)清透、氧含量高的優(yōu)良水產(chǎn)養(yǎng)殖環(huán)境,這片魚類生長的沃土被當?shù)厝顺蔀?ldquo;文?塱”。
每年四月谷子成熟,村民們就開閘放魚,“文?塱”成為了一個大魚塘,吃著稻谷、喝著山泉水,魚類茁壯成長。通常,一條文?鯉需要生長兩年,才能“修成正果”。
魚鱗也能吃的文?鯉
文?鯉外形有別于一般鯉魚,頭部、身體均呈圓形,縮頭慫肩,嘴部勾起,身上三條金色線條自腮部一直延伸至尾部,成為其最顯著的特征。
文?鯉最佳的烹飪方法是“清蒸”,不用放姜,只需配上鹽和果皮,經(jīng)過5分鐘左右蒸煮,出爐后加上花生油,撒上蔥花就可以上桌了。
蒸煮后的文?鯉肉質(zhì)雪白,香氣撲鼻而來。文?鯉最具特色的是它的魚鱗,吃起來柔軟、鮮滑,文?鯉肉質(zhì)則肥嫩、鮮甜,越吃越甘香,讓人簡直停不了口。
百變的吃法 不變的文?鯇鮮味
文?鯇體態(tài)修長,背部呈青綠色,胸鰭和尾鰭呈灰黃色,其味道讓人驚艷,可謂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吃不到”。在沙埔鎮(zhèn),一條文?鯇可以被制作成油煎魚皮、魚羹、魚腸煎蛋、手工魚丸、油煎魚骨、清蒸魚腩六種不同的菜肴,色香美味俱全,一次性滿足食客對不同味道的追求。
油煎魚皮采用文?鯇肥美的魚皮,經(jīng)過高溫油煎的“洗禮”,魚皮上的油脂逐漸融化,還沒上桌就已經(jīng)香氣撲鼻。制作好的油煎魚皮品嘗起來口感松軟,特別是魚皮中溢出的魚油肥而不膩、口味鮮香,讓人回味無窮。
魚羹則采用魚脊骨上的鮮肉制作,烹調(diào)過程中加入蛋液,再配以香菜等食材,一份豐富的魚羹便做好了。魚羹吃起來綿綢且富含魚肉,吃上一口,鮮味便充滿齒間,讓食客感到特別的滋潤。
魚腸煎蛋是餐桌上的“搶手貨”。洗干凈后的魚腸經(jīng)過烹調(diào),再加入蛋液和香蔥煎煮而成魚腸煎蛋,吃起來彈牙可口,而且絲毫沒有魚腥味。
手工魚丸特別筋道,耐咀嚼而且鮮香,可謂口感與味道兼得,特別受到小孩子的青睞。香煎魚骨采用魚脊骨制作,品嘗起來,魚骨香酥,夾縫在魚骨中魚肉則特別鮮嫩,越吃越上癮。清蒸魚腩則最為完整保留了文?鯇的本身的味道,一口吃下去,鮮滑的魚肉瞬間滿足味蕾,讓食客吃在口里,記在心里。
記者 岑永龍 江韻賢 梁子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